首页 > 要闻 >

潘硕:中国新能源汽车转向市场需求导向

2023-06-08 17:05:01 58车

6 月 7 日," 同行 · 善见 · 科学——中国新能源汽车多元发展论坛 " 在北京正式召开。论坛上,罗兰贝格副合伙人潘硕表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增长已逐步转向市场需求导向,从销量分布看,低线城市销量占比提升,各线级城市渗透率同步翻倍,城市分布结构愈发趋同于燃油车。

根据罗兰贝格判断,未来传统燃油车市场份额将被持续蚕食,其中除了纯电市场外,混合动力市场也具备较高增长潜力。一方面,混动车型有着优于燃油车的使用成本,另一方面,对比纯电车型,混动车兼具里程、补能及购置成本上的优势,作为性价比的首选被部分消费者所欢迎。整体而言,纯电车型与混动车型在体验、成本、补能等方面各有优劣,这也造就了其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差异,从而并存发展将是中长期可预见的趋势。

以下为现场发言原文:


【资料图】

潘硕:各位领导,嘉宾,各位媒体的同仁朋友,大家下午好!刚才各位老师分享了关于产业的宏观政策," 双碳 " 的发展趋势,以及刚才帅老师特别精彩的一些技术路线的分享,我们后面谈谈市场和消费者。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就是过去 2022 年其实是一个新能源车比较亮眼的一年,在这一年其实我们整个的全年渗透率包括混合动力、纯电达到了 34% 的一个水平,创了历史的新高,我们看到如果分月份来看,其实真正爆发是在去年的 4 月份之后,疫情之后我们说一些政策配套跟上,实现了我们关于新能源车的量、价、比例、占比同步的上升,那一直维持到比较高位的水平,去年整个一个纯电的水平达到了 25% 以上,这是一个比较可喜的成绩,如果我们分车卖到哪儿从结构来看,其实去年也是一个特别之年,我们看到其实以前我们说很多的纯电车都卖到了高线城市,分不同县级城市来看,从去年二线以下的城市占比超过了 50%,不光是高线城市,中低线城市也成了新能源车销售主力市场,如果再从这个渗透率来看,其实从 2022 年可以看到中间这个图,我们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出现了飞跃式的进展,以前低线城市 3%、4%、5% 这样一个水平,但是到了 2022 年发现 10% 几甚至 20% 几这么一个水平,新能源车在我们低线城市、中低线城市他的接受度正在非常快速的提升,还有一个牌的问题,以前大家说这个牌其实是限牌是新能源车销售主要的推手,后来发现其实变化也逐渐出现,就是我们看到其实在 2022 年整个限牌城市占新能源销售 25%,非限牌城市 75%,跟燃油车的比例其实差不多了。

我们说从能打的状况来看燃油车和电动汽车其实普遍都逐渐被消费者去接受,而不再单靠牌照的优势和红利去支撑了,从去年来看我们对比了一下 2022 年和 2018 年整个销量的情况,我们发现其实新能源车出现了几个明显的趋势,第一个渗透率在上升,另外我们说产品的集中度,我们看 C220 也在发生明显的提升,从 29% 上升到现在的 35% 一个水平,同时这个价格水平也出现了明显的上升,以前车可能相当于偏小便宜一些,20 万左右,现在可以看到基本上能够接近 30 万的水平。这个是我们对未来市场的预测,大家在关心说混动、纯电动还有我们的燃油车包括其他动力形式,未来大体市场上的份额会是什么样的走势呢,那这边是我们罗兰贝格的一个观点,我们认为其实未来燃油车的市场份额会逐渐出现下滑,那到了 2035 年基本上就是一个个位数的水平,而相对应我们可以看到像混合动力包括 HEV、PHEV 占比会缓慢的提升,但是到了 2031 年、2032 年会出现占比的见顶,后面会有一个小幅的下挫,纯电会有一个提升,2035 年达到 64% 的水平,还有其他的燃料电池我们觉得还是维持到一个比较小幅的占比水平,这个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判断,那其中大家可能关心是灰色柱子和深蓝色柱子,为什么混动和纯电有这样一个走势,成本的问题可能导致新能源汽车或者是纯电动汽车他的经济性和总用车成本来看并不是那么那么的有吸引力,他的市占率和我们的混合动力是一个分庭抗礼的局面,但是到了 2032 年之后我们觉得其实电池的技术会有明显的突破,这个时候其实我们看到纯电动汽车他的一个成本优势相较于我们的混合动力来说会有一个明显的跃升,出现了一个市占率的小幅变化。

我们可以看到过去一年我们去盘点一下这个混合动力的销售情况,我们发现其实混合动力也是一个市场的主力军,那在过去我们如果说把销量打开来看,其实领头羊是国内的一些车企,但是丰田还有一些日系的车企也处于这个第二梯队,那也是对整个混合动力市场的贡献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从未来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未来其实也有一些车厂在积极布局混合车型改款和上市,那我们来看看这个消费端,我们觉得混合动力刚才提到未来会有 29% 的市占率,同时也会保持比较重要的一个市场份额,为什么,我们觉得还是在于消费者的接受度,这个是比较根本的原因,我们看到如果说我们问一问这个消费者说您为什么去买混合动力而不选择其他的动力形式呢,大家给了我们这样几个答案,第一个答案是说其实他没有里程的焦虑,大家都知道尤其是第一辆车,或者说唯一的一个用车的车型,作为家庭用车的时候其实大家希望能够让他多用途或者说是适应性更好一些,那对于这个一线城市的一些车主来看,其实还是有中长途的一个开车的需求的,所以说我们看到他们对于纯电是有一些担心,尤其是在周末的一些出游当中其实并不一定可以满足,第二个是使用成本低,如果大家算算其实整个的这个拥车成本和用车成本混合动力是有明显的燃油经济性,比较省油省钱,购置成本因为有电池的比较贵,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车价方面混合动力汽车还是我们说在二三十万或者是十多万的水平当中比较具备竞争力的,同时这段客群整个消费占比是比较大的,而对于我们看到现在纯电汽车,虽然大家提出了一些新的一些购置方案,比如说电池租赁等等,那其实这个整个的初始购置成本还是很高的,对于一些相对来说可能选择经济性车型的车主不是那么容易去在这样一个产品范围内做到很好的选择。另外还有就是没有里程焦虑提到了,这块里程焦虑不光是开的时长,开的有多长,另外有一个就是在哪儿开的问题,我们说很多的一些纯电车在北方或者是在东北开其实还是有一定的不便的情景出现。

我们也做了一个调研关于纯电和混电,大家看看在选择纯电和混电有什么顾虑,我们问了一下纯电的车主,有四大顾虑,第一个续航里程焦虑,是电池衰减焦虑,充电效率焦虑还有补能网络焦虑,我们过去几年一直做伴随式的调研,这一块的数据我们想拿出来跟大家做一个重点的分享,可以看到如果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大家在去问说你买不买这个纯电汽车是什么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对基础设施不足造成的原因,那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全球来说 53% 的消费者都把他作为我们首选的原因,把他拆到不同的一个国别来看,其实亚太和东南亚对于这样一个诉求和对于这样一个顾虑反馈是最为鲜明和突出的,我们说充电设施不足到底是什么不足呢,我们从三个角度来看,第一个量不够,我们的车装比在过去几年其实出现了一个明显的下降,越降越好,现在达到了一个 7.7:1 的水平,但是我们经过一个测算就是把大家所有的充电场景和充电的需求加总去进行一个测算,发现其实 7.7:1 来说并不一定可以满足所有车主的这种充电的场景和需求,所以说现在补能网络还是在数量上不足的,另外我们可以看到补能网络的覆盖和结构上也相对来说是东边多西边少,中部也一般,这个对于其实很多特定区域的车主在考虑充电的时候补能的时候也会有相应的一些限制,那我们可以看到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点。

我们在做长途出行的时候会开高速,高速的充电补能网络建设也不是非常的完整,现在是 47% 的一些服务区是有充电设施的,53% 还是仍然没有,这个对于长途出行高速出行构成了一定的影响。最后我们看到其实是关于充电的一个质量问题,就是速度其实是质量的核心代表,大家希望快充,整个客户来看 72% 的客户都希望优先选择快充充电,现在这一块 120 千万以上桩的比例基本上就是 56%,跟大家的需求还是出现了错配。所以基于这样一些大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在便利性耗时程度和服务质量上,客户还是有一些槽点和顾虑的,这一块通过调研也发现,在服务质量这一块大家的一些槽点会比较的鲜明也比较的突出,其中一个点是什么呢,就是 40% 的客户都对于这个充电桩他其实会被燃油车去占用而吐槽,那这个其实也是关于现代充电站和充电网络管理的问题,仍然是需要得到解决的,另外还有 30% 的客户认为其实充电这个设备不达标有可能是这个充电插头的问题,导致我充电失败了,这个也是现在充电当中的困难点。

基于以上充电网络在全国来说是需要暨待提升才可以跟上市场的需求,那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混电不失为大家可能另外考虑的选择,那我们从整个数据来看实际上也有一些消费者用脚投票,选择了混电没有宣传纯电动汽车,从全球来看越是充电设施不够完善的国家,他的插电式混合汽车销售占比会比较高,这块可以看到比利时他的充电车桩比是 65.8%,其实很高的,越高其实越不好,车多桩少,但是他的消费者就用脚投票了,选择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选择购买,他渗透率达到 63% 左右,在混合动力这个盘子里面。那另外还有像马来西亚、匈牙利也表现出了相类似的购置比例的一个格局。所以我们综合一下看到其实整个从纯电和混电来说,其实我们说各有优劣,纯电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动力输出平稳,驾驶体验好,同时是做到了节能环保降碳,但是确实在实际开车的过程当中旅程焦虑和补能时间长客观存在这样一些顾虑,比较适合的场景是什么,是市内出行,南方高线城市短途出行比较适合纯电汽车,而混合是续航里程更长,可以解决用户的里程焦虑,同时可以看到车价上比纯电汽车便宜一个车身,对入门级的车主更友好一些,劣势是同时有两套系统,维护成本比较高,对这些车来说他的适用场景会更加的普遍,关健词像跨省出行,长江以北的地区补能网络不是很丰富的地区,混动还是有一定的市场接受度的。

以上就是我们对于整个的市场和消费者的一个情况跟大家做简要的分析,就是这些内容,谢谢各位。

更多原创热点汽车资讯可关注 58 汽车微信号:wubache

关键词

相关推荐